黄灰色圆形茶叶是什么茶叶(发黄的茶叶是什么茶叶)

2023-12-21 15:50:24 倍司网

摘要属于红茶,丹桂系由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以大红袍为母本、肉桂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新品种,抗寒性抗旱性强,适应性强。常绿灌木,雌雄异株,树冠为圆球形。树皮浅灰色,较平滑,皮孔稀疏。叶...

黄灰色圆形茶叶是什么茶叶(发黄的茶叶是什么茶叶)

属于红茶,丹桂系由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以大红袍为母本、肉桂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新品种,抗寒性抗旱性强,适应性强。

常绿灌木,雌雄异株,树冠为圆球形。树皮浅灰色,较平滑,皮孔稀疏。叶革质,长椭圆形或椭圆形,叶面较平整,叶缘反卷。“秋季开花时,花色较深,橙黄、橙红至朱红色,香气浓郁。无性系。灌木型,中叶尖,中生种。

大红袍是乌龙茶类中的一种,并非很多人认为的红茶。

在中国茶叶分类里有红茶、绿茶、青茶之分。青茶的代表类别是乌龙茶,而乌龙茶有武夷岩茶和安溪铁观音之别,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扛鼎之品。

大红袍也属于半发酵茶,和铁观音茶一样是半发酵茶叶。大红袍生长在九龙窠内的一座陡峭的岩壁上。茶树所处的峭壁上,有一条狭长的岩罅,岩顶终年有泉水自罅滴落。泉水中附有苔藓之类的有机物,因而土壤较它处润泽肥沃。茶树两旁岩壁直立,日照短,气温变化不大,再加上平时茶农精心管理,采制加工时,一定要调技术最好的茶师来主持,使用的也是特制的器具,因而大红袍的成茶具有独到的品质和特殊的药效。

从元明以来为历代皇室贡品。

大红袍的品质特征是:外形条索紧结,色泽绿褐鲜润,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,叶片红绿相间,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。大红袍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,香高而持久,“岩韵”明显。大红袍很耐冲泡,冲泡七、八次仍有香味。品饮“大红袍”茶,必须按“工夫茶”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,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韵味。

1、西湖龙井:属绿茶,中国十大名茶之一。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,并因此得名。具有1200多年历史,西湖龙井按外形和内质的优次分作1~8级。

特级西湖龙井茶扁平光滑挺直,色泽嫩绿光润,香气鲜嫩清高,滋味鲜爽甘醇,叶底细嫩呈朵。清明节前采制的龙井茶简称明前龙井,美称女儿红,西湖龙井茶与西湖一样,是人、自然、文化三者的完美结晶,是西湖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。

2、午子仙毫茶:是绿茶的一种,是西乡县茶叶科技人员研制开发的国家级名优绿茶。是陕西省政府外事礼品专用茶,其创制于1984年,是陕西省名牌产品。其状似兰花,色泽翠绿,叶底芽匀嫩成朵。

常期饮用可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,具有解毒抗氧化的作用,增强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。午子仙毫还能提升消炎药功效,这得利于绿茶中的儿茶素及日柏醇等成分,这些成分还具有很强的抑菌和抗菌功效。

3、上饶白眉:是江西上饶县创制的特种绿茶,它满披白毫,外观雪白,外形恰如老寿星的眉毛,故而得此美名。其鲜叶采自大面白茶树品种,根据采摘技术和鲜叶幼嫩程度不同,分为三个等级:银毫、毛尖、翠峰,总称白眉。

上饶白眉中含有氨基酸含量为500.37毫克%,水浸出物为41.86%,儿茶素122.57%,有丰富的营养物质,常饮此茶,有提神、滋补、杀菌、止痢、解暑、醒酒、降压、减肥、抗癌等作用。

4、古丈毛尖:属绿茶类,古今名茶,因地得名,产于湖南武陵山区古丈县,选用适制的茶树品种的幼嫩芽叶,经精细加工制作而成,具有紧直多毫、色泽翠绿、嫩香高悦、滋味醇爽回甘、耐冲泡等特点。

上饶白眉的生长对天气因素要求比较高,气温过高过低都会对其产生不利影响,具有独特的口感和芳香,独特的生长环境和独特的加工工艺,造就了古丈毛尖的独特品质。

5、周打铁茶:属绿茶,产于江西省丰城市荣塘镇汕田周打铁村,该村地处青竹翠林、苍松古柏环抱之中,土壤肥沃湿润,具有适宜茶树生长优越的生态环境。

周打铁茶,品质优异,外形条索紧结,稍弯曲,色泽油润;香气纯正、持久;汤色黄绿明亮,滋味醇和,饮后清凉爽口,叶底嫩绿。它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为原料,采用杀青、清风、揉捻、炒坯搓条、滚炒足干等工序加工而成。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绿茶

叶面病斑多生于放射状的叶脉间,初呈褪绿小点,后扩大为近圆形至不定形斑,边缘褐色至紫褐色,中部灰褐色至灰白色,斑面散生疏密不等的小点粒,病斑可互相连合为斑块,病斑易破裂并脱落成穿孔,甚者仅残留主脉。①清除病残物。②选用抗病良种。③加强肥水管理,增施钾肥,避免偏氮和水温过高(>35℃)。④发病初期宜掌握风雨前或后喷药保护,可交替喷施0.5%波尔多液,或30%氧氯化铜+75%百菌清(1∶1)800~1000倍液,或80%大生可湿粉500倍液,或40%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,或50%甲羟骀水剂1500倍液,或50%施保功可湿粉1000倍液,或69%安克锰锌+75%百菌清可湿粉(1∶1)1500倍液,或25%腈菌唑乳油8000倍液,3~4次,视天气隔7~15天喷一次。食叶类害虫(茶毛虫、茶丽纹象甲等)、吸汁性害虫(假眼小绿叶蝉、茶橙瘿螨等);病害发生相对较少,较常见的以茶炭疽病为主。春茶后,随着气温的升高,各种病虫害也渐入相应的高峰期而为害茶树。为避免茶农盲目用药、减少茶园喷药次数,生产中应积极采取预防为主、综合防治的策略,在了解病虫生活习性规律的基础上,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,从而达到经济、无公害化的病虫害防治效果。现将常见的几种病虫害习性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介绍如下。 1茶小绿叶蝉 1.1危害特征及发生规律该虫主要以成虫、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,雌成虫产卵于嫩梢茎内,致使茶树生长受阻,被害芽叶卷曲、硬化,叶尖、叶缘红褐焦枯。该虫在低山茶区年发生12~13代,危害盛期为5~6月及9~10月;高山茶区年发生8~9代,危害盛期为7~9月。以成虫在茶树、豆科植物及杂草上越冬。成虫多产卵于新梢第二、第三叶间嫩茎内。 1.2防治方法(1)加强茶园管理,清除园间杂草,及时分批多次采摘,可减少虫卵并恶化其营养和繁殖条件,减轻为害。(2)发生严重的茶园,越冬虫口基数大,抓紧于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中旬,喷洒50%辛硫磷或马拉硫磷1 000倍液,以消灭越冬虫源。(3)采摘季节根据虫情预报于若虫高峰前,选用生物农药虫螨克 1 000倍液,或2.5%扑虱蚜1 000倍液,或98%比丹1 000~1 500倍液防治。 2茶橙瘿螨 2.1危害特征及发生规律主要以成、若螨吸食成叶及嫩叶汁液,致使被害叶片呈黄绿色,主脉变红褐色,失去光泽,叶背出现褐色细斑纹,芽叶萎缩。成螨体黄色或橙红色,似胡萝卜形,体前端有足2对,幼、若螨淡黄色至浅橙黄色。该虫年发生20多代,虫口主要分布在上层成叶及嫩芽叶上。高温、干旱、雨期长的环境,茶园虫数少,危害轻。全年有2次明显高峰,第一次在5~6月,第二次一般在高温干旱期后发生。 2.2防治方法(1)秋茶结束后,于11月下旬前抓紧喷施0.3°Bé石硫合剂,减少越冬虫口基数。(2)实行分批多次采摘,可减少虫口数。(3)在发生高峰前喷施20%哒螨酮或15%灭螨灵2 000~3 000倍液,或2.5%扑虱蚜800~1 000倍液。 3茶丽纹象甲 3.1危害特征及发生规律幼虫在土中食须根,主要以成虫咬食叶片,致使叶片边缘呈弧形缺刻。严重时全园残叶秃脉,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。 1年发生1代,以幼虫在茶丛树冠下土中越冬,次年3月下旬陆续化蛹,4月上旬开始陆续羽化、出土,5~6月为成虫危害盛期。成虫有假死性,遇惊动即缩足落地。 3.2防治方法(1)耕翻松土,可杀除幼虫和蛹。(2)利用成虫假死性,地面铺塑料薄膜,然后用力振落集中消灭。(3)于成虫出土前撒施白僵菌871菌粉,用菌粉15~30 kg/hm2拌细土施于土面。(4)成虫出土高峰前喷施10%多来宝800倍液,或98%巴丹800倍液,或与871菌粉27.5~15.0kg/hm2混用。 4茶毛虫 4.1危害特征及发生规律虫体毛丝有毒,皮肤触及痛痒红肿。幼虫咬食叶片,数量大时可把整片茶园吃光,仅剩秃枝,损伤树势,严重影响茶叶产量。幼虫黄褐色,腹背有8对较大的绒球状毛瘤,上簇生黄色毒毛。成虫产卵在中下部老叶背面,卵块上覆有黄色绒毛。平地茶园年发生4代,危害盛期在4月、6月、8月和10月,高山茶园年发生3代,危害盛期在5月、7月和9月,以卵块在老叶背面越冬。幼虫群集为害,一般有6龄。老熟幼虫迁至根际落叶下结茧化蛹,成虫有趋光性。4.2防治方法(1)人工摘除茶毛虫卵块(特别是越冬卵),并保护利用卵寄生蜂。(2)化蛹盛期结合中耕培土,耕杀虫蛹。(3)生物防治。用茶毛虫病毒虫尸 1 500~3 000头/hm2加水750kg喷雾或与敌敌畏2 000~3 000倍液混用。(4)化学防治。于幼虫三龄期前喷敌敌畏或辛硫磷1 000倍液防治。

  • 版权声明: 本文源自倍司网 编辑,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联系q523084022,我们会尽快处理。
Copyright © 2016-2023 倍司网  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10044号-46